夏夜

读完两本书——《江村经济》和《1984》。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本书都是写中国的,而且写的很好。前者自然是因为王小波在杂文中对其的大力推崇,看完觉得评价很可观很中肯。这本书写于七十多年前,所描述的开弦弓村就在江浙一代的太湖边上,虽然地理上的距离来看与我生活的地方不远,但时间相距重重,社会变迁巨大,本以为会十分陌生的书籍竟然在阅读过程中没有距离感。费先生所描述的“那个”中国,对我来说甚至触手可及,不仅仅因为详尽细致且完备,而且他所描述的这种生活,这种文明是我们所熟悉却被埋藏在生活底层平时不被发觉的。

中国诚可谓大农村,人均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并不因为几个现代化大都市而被遗忘,几代的中国人都可以称之为农民,无关他的职业。整一本书谈了家、家族、邻里、村落这些大大小小社会中人所扮演的角色,我看到那种浓重的家庭观念根植在每个农民——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最朴实的道德观念一代一代的传承,而土地则是生长繁衍这群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保障。这种观念愈是强化,七十年前后的对比就愈是能够显现,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书籍不会过时的原因。家庭的缩小和家族成员的分散,邻里关系的转变,道德观的偏差,越来越多的人走出田埂……一连串的变化前每个人本身是无力的,甚至无从判断这样的变化是好是坏,时间的改变伴随着或多或少的原有的文明内容的丢失和遗弃,这就好像家中不断添置新物件的时候不得不丢掉旧的一样自然,只是若不小心丢掉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再找回来就难了。

《1984》太经典,看的时候常常一阵冷汗——这作者没有明嘲暗讽中国吧,然后确定一下当时动乱年代作者早已因肺病去世了。书中的描写太过“真实”,因为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即使那么疯狂,那么荒诞。并不是只有我所生活的这一个国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整一个人类社会都是如此,没有什么因为“主义”不同而有多少本质的不同,充其量不过是程度问题。作为一个工程师对政治不感冒,也很无力,这方面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看完了书就觉得自己就生活在噩梦里,即便是再过整整两个星期我就要离开一个“主义”奔向另一个“主义”,噩梦也不会结束。没有绝对的自由。

室友的“用年轻的手抓住年轻的奶”的梦想基本上宣告破灭,大学最后一个星期了。夏天晚上,三个人去吃饭聊天,谈的大都是过去,未来太矛盾——捉摸不定又无路可走。捉摸不定是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你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你会遇到谁会做些什么会想什么;无路可走是因为大方向早就是既定的,每一天每一刻的新鲜和变化不会影响什么,你生活在α世界线上,若是要转移到β世界线需要生活发生多大的不同啊。(《命运石之门》的结尾比《魔法少女小圆》的好,一次一次在时间的缝隙中挣扎,“人类是时间性的存在”,我真不能想象会不会有时间机器呢,如果有的话,我还真有好多后悔的事情希望能被改变啊。)王小波所说的黄金时代大抵就是这样。《半生缘》之所以是半生,也是因为这几年的青春时间虽说不过几年,一旦过去了,就好像过了大半生一样,青春之后零散琐碎的生活也不会在生命的记忆中留下长久印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