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书与绿植

因为代码写的多了,在写文章的时候不由自主会夹带上写代码的习惯。每句话考虑良久,反复确认前后的关联,尽可能去删减冗余的内容,写完后又回过头反复斟酌。可惜写代码与写文章到底不太相同,文章更需要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传达,代码则是实现目的的一个过程,更强调严谨和逻辑。美的代码自然有,但是相较于美的文章来说还是少见。文章,如果能多少引起共情,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就不差。如果写文章变得像写代码这样,就不免会担心文章挤不出来,反复前后修改之后一气之下删除作罢了。

相较于看电影我更倾向看书。电影需要把所有的内容努力压缩在两个小时内,大多有囫囵吞枣的感觉——起承转合跳不出框子,高潮过后就是心灵鸡汤。尤其是美国式鸡汤,鸡不是散养土鸡,汤煲出来一股浓浓的人工合成的香料味道,不太受得了。最近看了『盲视』,这段时间也许是处于关注科幻小说的心情,对未来(无论是自己的,还是这个世界的)充满了不安和不确定,所以想从他人的想象中寻找到蛛丝马迹。文中提到人无法理解人工智能的思考过程,这已经成为了现实。至于接下来人与『非人构件』的组合而产生人造人的设想,应该是不远的将来——我在世的时间内能达成的。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人类这个物种为了种群的延续而抛弃掉所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就好像再不久前看『逃出克隆岛』这部电影时,克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造成这个克隆岛崩溃的根本原因。书中两个外星『攀爬者』在实验中的表现说明它们能意识到一切其他周围物体的存在,但是它们却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想象你是攀爬者。想象你拥有智力,却从不领悟;你有行动日程,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你的线路嗡嗡作响,满是生存与物种延续的策略,聪明、灵活,甚至很先进一但却没有其他的线路来监督它。你什么都可以想,却意识不到任何东西。』在我看来,这似乎就是目前的人工智能,给定一个输入可以很快的给出一个通过一套既定的规则或者是算法或者是先验条件得到的结论,而自我意识则被排除在外。这么一想,我现在还会烦恼,还会不安,恰恰是要『感谢』这份自我意识仍然留在我脑中的结果。我与这份烦恼不安作斗争的过程中浪费掉了无数的精力,能量,时间——他们本应被更加充分而良好的利用起来,为一个种群个体为这个种群延续下去而努力。或许自我意识的确是我们在进化道路上出现的异端——『黑猩猩比其他猩猩拥有更高的智力,却有一半时间无法意识到镜子中的自己』。

终于得以看完新海诚的『你的名字』。遗忘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人脑不是电脑,不知道怎么样优化算法可以加快回忆的时间,但这些记忆只属于自己,长不过百年,然后神经通路间的电信号也就和自我意识一样消失了。

正在做一些庭院的整改方案规划,计划在接下来的两个夏天里得以实施。鉴于西雅图的气候,绿手指的训练从室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