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怀旧


提前怀旧是《万象》杂志里一个栏目的名字,近几期《万象》里都有都用上千把来个字介绍某一“吃”的林林总总之文,一看便觉是四十岁左右生活称得上滋润、日子过得也算是有点闲适之人所写,不然怎能有心思费笔墨于斯?倒是我这样二十岁出头的小儿也看得颇有滋味,挺自觉着奇怪。前段时间看那篇关于虾爆鳝面的文章,联想小时候绝不吃黄鳝的各种抵触,说是黄鳝有怪味、吃到嘴里麻麻的,长着又一副龌龊样,尔后这篇文章一说,却又怀念起从未尝试过的家乡的虾爆鳝面了。终归是思乡情怀的酸味被这文章一带一带的就起来了。这期的文章所描的“德国咸猪手”又果断把我还未积灰的去年寒假食遍各种德国猪手的记忆放在怀旧一栏里。

列在书柜上的杂志常常改变。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看《读书》,终敌不过太浓的学究气,每每拿起读罢三五篇文章便垂头丧气地放下自叹才疏学浅。后来买《书城》、《读库》。大抵这类书还是需要深度数圆眼镜或长袍或长衫一类风格才搭调。而《万象》更算得上是给遗老遗少把玩侍弄之物,不知道我是遗老还是遗少。

某种所谓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之一便是下午喝茶在躺椅上读报看书,也曾与人抒发过在龙井等稍有雅兴的地方聚而喝茶打一天扑克的想法,比起少时大字躺于草坪夜观星象日看风云之势,也不光是身子骨吃不消了。果然老矣!

平时聚餐时闲聊,大家兴致说起高中初中趣事,外加近两年大学零星琐事自然不能算怀旧,不过加上“提前”二字就颇为合适了。前路迷茫,好歹也有了十余年的经历,于社会所迫倒不如一同规避在“集体回忆”的墙角,将自己融进时代潮流打消掉多少寂寞疏离感不也挺好。这应该是所谓提前怀旧的精粹吧。

前几日的节日氛围自然浓厚,1111这样的节日也基本只专属大学生。扭过身看着自己来路笑笑说当年真是好傻啊,然后将此作伙茶余饭后的闲话,便把该放下的都放下了。就好像听“糖蒜广播”,几个不算太年轻的年轻人放着好些过气的定格为经典的流行歌曲然后海扯胡侃。说者大为满足,听者也畅快淋漓,说完听完,大家再从墙角走出来,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各自创造着未来的怀旧。

我们回不去了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半生缘》

听到广播一则散文——《我们回不去了》。文章以一个房子拆除的故事引出,又恰好家中正是准备搬家,不免有些浮想。

小时候住在小学对面,四五年级的时候家里要搬,学校也要重建。于是整个生活圈子都向城北偏移了一段,住在原本从未造访的城北,学校则搬迁得更偏了。这段拆迁的日子随着新校舍在原址的落成很快结束,过后我也搬回了小学附近的新家,然后一住至今。

乔迁很伤情,房屋是住久了才会留下感情的,每一处久留过的地方就像是一个记忆的宝瓶,总是不忍割舍,若是因为旧址轮上被拆除的命运则更甚。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文章中是拍手称快的,这大抵也是因为雷峰塔是“关”着一个人,而不是“住”着一个人。论住所,除了监牢没有什么地方是值得被销毁的,所以建筑师在拆除了一处建筑后新修的建筑上,总不自觉带点过去的影子,纹饰、造型,或屋檐、门厅,当地的居民也能多少生出一点恍如隔世之情,可真的就能回归吗。

广播的文章中提到了小飞侠:彼得潘长大以后,早已忘记了怎么飞行,但为了救出他的伙伴和惩罚恶棍,他不得不重新想起过去是怎么飞行的。不愧是主人公,小飞侠自然能够回想起飞行的技巧让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可他还能再一次忘记飞行,重新回到他自己的世界么,若是他已忘记不了飞行,他还能再生活在他自己的现实的世界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么。

作为80后的尾,所留给我的回忆不过是小伙伴、红领巾、游戏机、课本还有考试,有时候又多想回到过去,回到很多很多故事发生的原点,但真的能回归吗。又有多少失败的回归让自己停留在过去的虚诞的幻觉中,又有多少不完整的回归让灵魂游走在现实与过去的路程中迷失方向。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重新回到原来住的地方,去回忆与忘却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接的时间段中我的存在。

鳝和虾爆鳝面


不想睡
——梁静茹


宇宙中默默自转的星球 暝暝之中你要现在遇见我
我看过瞬间燃烧的花火 昙花一现之后悄悄的坠落
我醉过斟下冰凉的美酒 醒来以后还有你在陪着我
那种微酸的滋味 有点微醺的感觉 梦做一半比较美 爱我的人还没睡

不想睡 我要陪你一整夜 我要幸福的催眠 天旋地转的晕眩
不想睡 我要陪你一整夜 我要今天的完美 不要明天的幻觉

我看过瞬间燃烧的花火 昙花一现之后悄悄的坠落
我醉过斟下冰凉的美酒 醒来以后还有你在陪着我
那种微酸的滋味 有点微醺的感觉 梦做一半比较美 爱我的人还没睡

不想睡我要陪你一整夜 我要幸福的催眠 天旋地转的晕眩
不想睡我要陪你一整夜 我要今天的完美 不要明天的幻觉

雪花盛开在风中 是你紧紧抱着我 泪光在闪动 一闪一道彩虹

不想睡我要陪你一整夜 我要幸福的催眠 天旋地转的晕眩
不想睡我要陪你一整夜 我要今天的完美 不要明天的幻觉


“中秋”作为命题作文的话,之前想随手码一些关于吃的东西的内容就完全是偏题了,好在只是借“中秋”这个名头给自己一个打字的理由,不然既对不起月亮也对不起自己了。

大学三年过了三个中秋:第一年和众多同学去五餐空地“赏月”外加做游戏什么的,之后与数人虽未曾月下小酌也畅谈良久,引孔明灯,彻夜未归;第二年则短信赋诗,煞有介事,更在冰火吃月饼;今年归家,又逢阴雨天气便连头颈也不愿一伸,端坐于电脑前无所事事空虚良久,接着往一旁倒头便睡,耳机中单曲循环的梁静茹《不想睡》就很有种对自己的玩笑了。

综上易得:韶华易逝,光阴苒冉。

方才大三就说出此话很是吓人的,却毫无办法,大一懵懂大二激情改过去的都过去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哑哑,人长个大脑就是给怀旧用的,拿着新一版的学院“生活小百科”,从箱底翻出去年09届学弟学妹的招新报名表,再看看现在这届10新生,后浪拍前浪,前浪情何以堪啊。

说回到吃上,自己现在真越来越不挑食了。小时候不爱吃的一箩筐,洋葱、芹菜、韭芽这样的蔬菜不碰,海鲜基本略过。而今蔬菜随意上,海鲜尽管大口吃,除了章鱼、鱿鱼、墨鱼还没有到能够接受的程度之外,基本是来者不拒。二十年下来嘴巴的脾性也被消磨掉了。鳝鱼这厮料想基本上是小时候母亲大人的一次料理失败导致长久未来内再也没有碰过(大体上很多不喜欢吃的菜缘由都是如此),也就是偶尔读到一篇文章把这杭州特产描摹得让自己忘了当年吃的鳝鱼的本来的可憎面目,外加一点异地思乡情怀,一回杭就去奎元馆尝试之了。不出所料,黄鳝很轻松的被我从禁食名单上除名了,而虾爆鳝面也添加进了自己钦定的杭州名小吃范围内。最近又去吴山附近吃了一次,屡试不爽。

至于中秋的主角月饼,既然交大和浙大都发了实在忍不住去做一个横向测评。外观上嘛,交大的简易包装——一层薄薄食品塑料袋直接将其中两块月饼开诚布公,其中味道则是要亲尝才知:一个豆沙,一个凤梨,味道颇为朴素。浙大月饼则有包装,上面还印有校歌云云,旨在吃饱后可哼唱吧。说是人间美味到不尽然,但终究味道也更上乘。说起来自己一直吃广式月饼而不怎么动苏式的,而月饼馅一般吃莲蓉椰蓉蛋黄这样的传统口味,据说是所谓摩羯座的保守个性……

本身听着《不想睡》这样的略带伤怀的歌会更加忧郁怅惘一点,但吃总能够很顺利的转化心情,最后附湿一首:

中秋未解思乡绪
倒生韶华易逝情
夜来饕餮螃蟹梦
不知此梦在几层

——中秋佳节观INCEPTION后梦啖清水煮蟹有感

附图四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