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残雪——京城小忆


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
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回想清明时分北上至京城,的确是一份江南人读不懂的景象。印象极深的是去时卧躺在铺上待早晨六时许睁眼向外探看时的颜色。距抵达还有些辰光,火车两侧就可称之为塞上风情了吧。黄褐色,是的。从灰黄的天到天地交界处染上泥沙的浅黄色的墙面,然后是风尘滚滚的土路和恣意激起空气躁动的突突的拖拉机。近处是黄褐的土,有细弱的苗,也都是黄的。隔着车窗并不干净的玻璃看着窗外,脑海中的北方和眼前的一切就这样印合在一起了。

这可是清明呐,歌中道“又是清明雨上”,却在这里觅不到一毫湿气。圆明园里还是草木萧疏状,幸是有了几湾水让摊边柳似懂非懂、小心翼翼的伸出三五个芽孢,不然真是难辨得清当下季节了。

梅开时节因寂寞而缠绵
春归后又很快湮灭

梅的盛季已经过了,连樱树都准备着郁郁葱葱。经过那几棵树下倏地抬头发现花迹已无处找寻。记得盛时树下的熙熙攘攘现都成为过往的飘渺回忆,然后樱树仍是默默的,花开花落叶茂叶疏人来人去。转瞬即逝便是湮灭,花季就这般湮灭。

断桥是否下过雪
我望着湖面

每每伫于断桥脑中也留此感怀。大雪落杭城之事也非常见,就让“断桥残雪”一景更显珍贵。春,白堤柳帘,都不会告诉我断桥是否下过雪。当一些景象滞留在脑中任随春秋更替时,回忆、还有等待下一次和回忆重逢就充满感动了。

凝视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又从何得知当年是否有那恢弘,声色的盛气又弥留了几分?故宫的地面的砖坑坑洞洞,踏行其上我亦能感受数百年的沉淀?

掇拾


电脑里存了很多“断章”,都是偶尔拾起Word,半兴致半强迫的产物。上次写的一半的是关于自己Touch里种种纷乱复杂的歌和曲目的来源问题,有时候去探究一些平常生活中略去的细节也能掇拾起一些记忆的碎片。

再次感叹对于乘坐长时间公共交通的好感,抱着大书包——装有电脑和一切不离身之物的大包,坐,或者更应该是蜷缩在座位上。周围都是陌生人,可以昏睡一觉,可以看窗外跑过的田地,房屋,道路,树木和天上的云。可以想起当时一个人在欧洲的纯粹。俗语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道理很可以显现,当初不到10天的旅游最后经过大脑层层过滤最后都可以成为合上眼睑,砸吧砸吧嘴的味道了。

上个周末的开心——个人觉得开心比快乐要更纯粹,这应该来自于字面上的感觉——左右再一想,还是很开心,这种感觉应该很是要珍惜。周围生活环境的不能算是小的改变撇去了些也带来了些,大体也是开心的。

有时候仍存困扰的会是不定的未来吧,前方道路很多,而自己能够走的真的只有这一条麽,不提有否后悔,至少也许有无助无奈吧。

附上闲暇:ナウシカ、テンテン、桜。其中的第二个日语里的“天天”,不过发音变成了ten ten。

武大的樱花或许没机会看了吧,交大樱花倒是马上就准备开了。

重拾旧忆——外一篇《回忆积木小屋》


放弃后半个List。

上一次是坐在阳光能够触及的窗棂下看着霰雪纷纷,脑中还残留有《纸房子》中那宅邸的海风腥味和鱼骨碰击的声音。于是昨天的明媚春光过去之后,今又重回肃杀了。这段时候绝少能闻到阳光,吸着鼻子望着窗外天色灰沉沉找不到起色。

回忆积木小屋

《回忆积木小屋》的确很有味。每个人住在自己的回忆之中,任由时间的海水一点一点上涨而自己将过去的故事抛去、放下,又爬到回忆之上建起自己新的回忆。具象成小屋的故事一层一层叠上去,自己就生活在这弹丸之地中。每个人都是如此,便是觉得孤寂的独处在自己脑中,向窗外望去彼方的人们却也都孤零零的伫于汪洋之中。

水很深,直触到记忆的最深处。主人公不留神落入了过往的一丝浮想就这样将其带入了遥远回忆的梦底,这种回忆时候的各宗复杂的情愫又怎是他嘴上叼着的那个烟斗所能承受得起。每个人对面自己过去的时候的心态总是耐人琢磨的,这很难将其同类与学习历史。历史的悠久程度里找不到自己的半点踪影足迹,常常都只能是作为一个静静立于一旁的观者,仅随着粘着着故事的承载体发散飘忽不定的想象。而回观自己的过去,却总能在一瞬有着超越时空的穿梭,仿佛回到了那一点。无论是过去了的欢乐还是痛苦,“那个时候是多么的……”,这个句式还没有完结竟本身就带有着伤感气氛了。

附:“不如我们重头来过”,一句魔力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