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从根源问题向前看

当我们所言的本应只是一种由“地域、语言、宗教信仰、共同祖先或者是大多数群众的主观认知”所产生的纯“文化概念”被另一种更加“政治”的概念所击碎时,我们不难发现:民族的“团结”已经维护不了了。

如果将“民族”作为一种纯文化定义来说,它的存在意义应与“故乡”相类似——即故乡提供给一个人其地域归属感,而民族提供给其一种文化归属感。然而为什么一种虚空没有实质意义的心里感觉会带来民族矛盾?究其原因,民族矛盾为什么会出现呢?

归根结底个人认为是一种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的诉求的直观体现,这甚至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譬如我来自杭州,便自然而然的对杭州会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再譬如我受教于吴越文化,于是乎和来自其余地域文化的人之间形成的隔阂和距离感也天然的随之产生。当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进行交流时,一旦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受到威胁和攻击时矛盾就出现了。这样的解释虽然不完全适用于欧洲各个国家的建立,但对于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向犹太民族开火,以及中国现今遇到的种种社会问题还是有直截明了的意义的。

“中华民族”这个词固然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区区只有不过一百余年的新兴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并扭曲了本身可以正常维护和发展的多民族关系。梁启超曾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定义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而“民族”一次的概念又在西方思想的作用下向着“国家”这样一个“政治概念”转型,当“中华民族”这个词的外延扩展至整个中国人时,文化侵袭就产生了。虽然现今中华民族一词已然成为了一个非人类学和社会学基础上的定义,转而脱身为一个政治概念,但仅仅从人类自身情感而言,非汉人(或者非汗蒙满民族)外的其余民族接受这个定位时还是心存芥蒂的。一个民族的产生首先便是血缘。当我们不经意间更进一步的将“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这个再作为整个中国国家的文化载体时,其余民族便更是难以接受了。

当下的大学生遇到“民族”问题的时候不能算很频繁,日常和有着其他宗教文化或是饮食生活有差异的同学相接触时亦很少会出现过激行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人如果能看待民族间的差异等同于当下看待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差异一样就能使当今仍存有的民族间矛盾弱化淡化很多了。不得不承认当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键如此微妙,很多问题一触即发,若能冷静的将民族与国家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则是能够绕过很多矛盾的触发点的。另外,当我们在面对那些矛盾激化产物时,若能用自己更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公正的评价来处理,很多问题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至于西藏问题、台湾问题这样以上升至国家概念的事宜,每个大学生心中有其自己的是非准则和判断标准便足够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