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打采


对长假一直没有好感,有时候甚至是会产生“心理阴影”。家中是百无聊赖的,提不起精神,也定不下心绪。倒不如学校,日复一日的即便是零碎的琐事片段也会让时间有更轻快的流动感,而非粘稠如灼热的柏油。但也很惧怕长假后的重逢,不尴不尬的时间节点不单成为不了合适的思念彼方理由,连本身尚连续的共同言语曲线也被打破。谈资是稀有物,不是行走出游的读后感一般可以将这些酸涩纸上文字毫无负担的吐露出来,亦不是道听途说他人他物是是非非再艺术处理修辞加工后肆无忌惮的闲扯出来。于是我鲜有谈资了。我若是自诩不擅交际当然常会被认为胡言乱语的,但除了浅鄙的漫谈乱语又剩些什么呢。

语言导论的课上放映科学家训练猴子猩猩海豚之类的片子,很欢乐。人看到猴子总这么欢乐。觉得小时候想当科学家这种惯性思维也真不完全是被灌输出来的,却在最终庸其一生有了一个更现实更无赖更平实的“没劲儿”的时间赠与我的礼物。

几日前去书店随手翻起后辈的文章,自然是新概念作文选集类似的东西,笑着看着颇有长辈的风范。然后找了韩寒、张悦然的书翻弄了良久,四姑娘都用塑料纸把他精心成果包起来让我亲近不得。看罢韩寒杂文仍是颇不能完全接受,锋芒太露刺得难受,倒是张的文字存有更多好感,《鲤》这个系列单是装帧也让人看着喜欢了。这两天睡前竟然都是听木心的散文后入睡,读得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实。

无精打采,五月是低潮期还是平静时呢?

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十三棵泡桐》


对郭敬明的这句话还是抱有好感的。前几日看《十三棵泡桐》,这样残酷青春的片子倒也粗浅浏览过些,尤是那些描述高中十分的故事无论是数量还是于己的触动来说都有砸吧砸吧嘴的余地。

简直的,这和小时候看《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还有《小鬼鲁智胜》这个系列,或者是《草房子》还有那一套至今还罗列在家中书架上的书籍从左到右摞成彩虹状的故事书时候,完全是两种精神状态了。

是小学刚能读起故事的年纪看这些大都发生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云云的,学校里、班级里发生的小打小闹小使坏小冒险;而今变成了过了高中三年在大学反复反复那些个“残酷青春”、“无情花季”,更或只是单单的纪录片。两个字:老了。

人老了才会喜欢回忆,这是当然的,也成为了自居“历红尘千险,涉世间万难”的最好资本。真是不知道当时高中还会在期末总结如何造出“历红尘千险,涉世间万难”这句“精彩”句子的……咳,又开始回忆了。

《十三棵泡桐》的故事,或者说其描写的青春当然和我经历的高二生活八竿子打不着。我身重点学校重点班,何凤、陶陶、包京生他们也是“重点学校”“重点班”,那些女老师和男学生苟且、旷课同居、绑架抢钱等事情确让我觉得有些扯淡,但就是这样一系列我绝无可能遭遇甚是耳闻的事情却还能触景动情?青春。都从那段时候过来,不同的生命却同样的三年。没有多少人有过“不平凡”的青春,却也没有多少人不在谈论“当年”是那么的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是的,到处人的身上都有着自己、同学、老师还有时代的影子。这几十个人同在一个屋子里朝夕的经历又怎是初中的懵懂大学的自由所能给予的。

关于高中时候那些故事,《蓝色大门》和《情书》自觉是算上乘了。在社会主义温室里成长的众,即便有李雷和韩梅梅辅导,情窦应该大多绽在初中之后。若不把一段略带酸涩的小美好藏在故事里自然也觉着遗憾惋惜了。

而回忆总是湿乎乎的,谁叫你把它从眼泪里拿出来呢。许是又过了无限长的某段时间,又觉得自己老了,又觉得想开始回忆了,这就和《情书》中翻开《追忆似水年华》最后一页相契了。